“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。”这是2013 年流行于网络的一句电影台词。
春节假期,各色同学聚会成为人们怀念青春的方式。然而,人是境非,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渐渐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。当“致青春”变成名利场,面对昔日“同桌的你”,不少春节“ 恐聚族 ”感叹“ 相见不如怀念。”
在离马年春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,孙挺就接到高中同学聚会的邀请,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现在的同学聚会一半是期待,一半是无奈。”
2000 年孙挺高中毕业去上海上大学,作为高中班长,孙挺在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就组织了同学聚会。“ 那年的聚会效果特别好,大家各自说着自己的大学体会,说说闹闹,开开玩笑。”
因为“效果特别好”,从2001年开始,每年大年初四,孙挺的高中同学聚会都如期举行。但是,作为组织者,孙挺发现同学聚会“ 请人”越来越难,赴约而来的人也是“ 一些人热闹,一些人沉默,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,感觉越来越不自在 ”。
2008 年春节同学聚会上的一个细节,让孙挺的感受从“ 不自在 ”变得“ 厌烦 ”。
那年,正准备结婚的孙挺第一次带着女友参加同学聚会。既是老班长又是聚会组织者的孙挺说开场白时,一位事业得意的同学插话:“ 老班长,以后咱同学聚会别每个人对份子了,挨个掏钱太丢人,这次聚会所有的我全部包了。”
从那以后,孙挺再也没有组织过聚会。
“ 有的开着名车,有的骑大摩托,饭桌上谁用的手机更高端,谁穿的衣服更大牌,谁抽的香烟更名贵。虽然没有直接比较,但是明摆着的差距让人越来越别扭。” 孙挺说,十多年的同学聚会,饭桌上,“ 忆当年 ”的越来越少,“ 比现在 ”的越来越多,聊天中,真情实意的感觉越来越淡,吹牛摆阔的意味越来越浓。
去年,一部名为《致青春》的电影在全国引发“ 缅怀青春 ”的热潮。电影剧情中有一个细节:大学毕业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,当年校园里的活跃人物张开为了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活窘境,特意买了一身假名牌参加聚会,并在同学面前故装阔气。
今天的同学聚会仿佛就是上述电影片段的现实缩影。本应回忆往事、再续友谊的同学会,如今渐渐演变为自我炫耀、斗富攀比或积累人脉的名利场。
当票子、房子、车子成了大家春节聚会的主要话题,时过境迁,不少人面对着昔日的“ 同窗 ”,逐渐成了“ 春节恐聚族 ”。
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